第190章 高东求见-《遗龙记》
            
            
            
                
    第(1/3)页
    第四卷京都争锋军侯宕
    第一百九十章高东求见
    东凌帝国的早朝、晚会并非有故例可循,高祖皇帝一朝近乎五十年,平均一年朝会或是君臣同聚泰和殿商讨国事,拢共不过五十余次,算下来差不多半个月才举行两次朝会。
    到了东方俊为皇年间,若无特殊事宜,三到五日举行一次朝会,而下次朝会安排时间,会在本次朝会上有门下省右仆射提前订好,这也是当初国舅爷华年在凌京城内,风头一时无两、被称作“帝国砥柱中流”的缘由所在。
    至于东方无庭,在位三年,出了登基大典前后几次朝会,余下主动出席或是组织朝会的次数竟不足两手之数。
    从元宵朝会之后,已过月余时间,东陵皇宫正前方位泰和殿内,来来回回走了几遭的红紫公卿,倒也是搬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
    帝国至西的冀州从来都是蝗灾的重灾区,首当其冲、百姓苦寒,原本就是从冀州走出来的东方俊对此自是深知其恶,帝国的政策与扶持对冀州地界的倾斜是举国皆知的事实。
    然而,同样百姓并不是如同凌州这般日子舒坦的元州、卞州却并没有得到如同冀州百姓一般的对待。
    特别是卞州,大年其间,东海动荡不安,左青及时赶回卞州,却也封锁了海岸线路,虽说最大限度的保全了卞州百姓的人身安全,但是不能出海的卞州百姓们,渔业作为卞州的支柱产业,实在是造成了足够大的财产损失。
    好在左青瓦解了雄踞东海的月光岛等势力,为卞州百姓日后的出海提供了最大的便宜,否则的话,之不能卞州现今是什么局面。
    东方俊登基为帝后,用了近乎两年的时间来稳定时局,之后便大肆改革变制,特别是罢黜了从北缺王国沿袭下来的六部公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直接对皇帝陛下负责,最大限度的集约了帝王权利。
    有一位中书舍人,名唤高东,却是一位为民众疾苦而奔走的良官。中书省有为帝王批红之能,作为中书舍人的高东更是比帝王更早了解到卞州百姓中流窜起来的不安定因素。
    左青作为东方俊安排到卞州的地方大员,说不得是帝国排的上号的大红人了,小小年纪的左青怎会不是那要强的人,卞州官府自不会有向京都求取政策或是财物资源的上文,但是地方官员不报告,不代表中枢大臣们便不会寄心与边疆民士。
    高东便是这样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佐。在左青回京之前,高东已在四处奔走,是为求得更多在那朝会之上有一席之地的红紫贵人们,能在朝堂上支持他“减卞州赋税、重渔民生机”的言谈。
    然而,事情并不尽如人意,至少现在,高东还没有完全把握能在朝堂上说服郡王如此行事。
    泰渊先生一行人回京已有几天了,作为一个还算的上耿直的官员,高东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往泰渊先生府上拜谒,而很多有心求见泰渊先生的官员富绅,虽不会得到泰渊先生的拒绝,却大都被“爱管闲事”的大将军杨顺提前打了招呼。
    没人敢触半退隐半当权的大将军霉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