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剑指(5)-《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
第(2/3)页
巴达维亚郊外人少,不止他们一等公民荷兰人少,东印度土著人也少,因为东印度土著人都比较懒,大部分都是好吃懒做的主,郊外基本上有主的稻田果园,都被各自的主人给围成一个个的农场,并且这些农场主很不欢迎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基本上不会招土著人做工。
他们基本都是招华裔日裔这些东亚人农民来做工,他们可比本地土著勤快多了。
至于土著们在哪里干活谋生?自然是在西郊和东郊了。
整个爪哇岛,至少是巴达维亚这一块地方,水都是从南往北流的,就是说,南边是水的上游,水资源一直很充足。
当时的农业没有如今的什么精确控制灌溉技术,用水量是很大的,特别是水稻,直接就是漫灌,很是浪费。
虽说爪哇岛水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到底是赤道地区,雨热同期,蒸发量也大,比较典型的热带雨林/季风性气候,在4月到11月之间的漫长东南季风期,雨来的很快去的也很快,河流水量会有所减少。
这也就导致了到7,8月的时候巴达维亚下游地区的农业会出现一阵用水紧张的局面,从而引发某些暴力争斗事件。
所以像荷兰籍欧美籍的那些有钱人买农场都是挑上游,又看起来比下游有更多火山灰增肥的那些土地,久而久之,巴达维亚和茂物之间连着的这一大片稻田,基本都不是土著人所拥有的。
果树的话,巴达维亚附近只有香蕉芒果之类的蕉园芒果园,除此之外只有一大片的橡胶树和茶园,椰子都比较少见。
再者,哪怕当地土著集中在西郊和东郊种田,日子过得很是困苦,也可以说是极差吧。
除去不能拥有最肥沃的土地外,剩下的不怎么好的土地也算是比较肥沃的,但是这些土地上必须留出20%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咖啡豆,甘蔗,茶叶,烟草,靛蓝(一种天然染料,只有亚洲出产较多)。
这些经济作物必须以一个比较低的价钱出售给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并有产量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预订产量,土著村落必须出男丁在政府或者殖民地种植园的土地上每年无报酬劳作75天。
第(2/3)页